1769年,一個法國人發明了第一輛靠蒸汽機驅動的汽車,兩百多年過去了,汽車的發展幾乎都集合了每一個時代的科技,從以前的手工打磨到如今的機械自動化,科技推動了工業信息化的發展,降低了產品成本,使汽車走進千家萬戶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汽車沖壓五金件的生產了。
每一種產品的出現,都離不開制造工藝,沖壓工藝在適應市場環境的同時不斷革新和完善。汽車引擎蓋,一個重要的車身覆蓋件,在保持外表美觀的同時還要具有足夠的精密度。普通沖壓幾秒鐘就能完成一個零件的沖壓,而且精度控制在0.02MM以內,大大提高生產效率,工業量產滿足了市場的需求。
還有其他汽車沖壓五金件,比如車門、車頂以及結構支架等,它們是如何制造出來的呢?產品的需要用模具沖壓來成型,通過產品圖紙參數來設計模具,而模具的生產過程包括CNC加工、鉆孔、水磨、線切割、精調、組裝、試模,在落料試模后才能對模具進行驗收。對于不同大小、形狀的器件,模具的設計方法、精度等會有所不同。
拉延、修邊、沖孔、翻邊是常見的工藝流程。通常情況下,一個工序對應一套模具,但有時為了節約加工成本,會把兩個工序結合到一套模具之中。拉延的目的是把板材沖成基本形狀和強化零件結構,在工藝特性上主要是成型的過程。修邊則是去除多余的材料,比如板材多余的邊角、內沿等,對于相對復雜的設計也是很有效果的,而且操作快速簡單。沖孔就是按照設計圖紙的要求,將固定數量和大小的圓孔在板材上沖壓出來,操作相對簡單,但是精度要求高,工藝設計難度大。翻邊則是將沖裁后的器件邊緣翻起,以便包邊和裝配。
除了以上幾種大配件外,在一輛汽車的三萬多個零器件中,還有剎車配件、離合踏板、座椅支架等汽車沖壓五金件,在充實汽車行業的發展,適應科技的潮流,不斷更新加工工藝。